汇知学员嗨购季,省钱又赚钱,赶快一起来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专题 > 人工智能 > >

AI公司“借假修真”:有意为之?无奈而为?

2019-08-24 14:30:00 行业专题 > 人工智能 > 编辑:张知涵 全屏查看

简介无人工,不智能,一些AI公司实在是太难了。AI行业正在进入阵痛期。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以engineer.ai为代表的、打着AI幌子骗融资的公司会被曝光、踢出局,以Facebook、Google、Amazon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也将变得更加务实,不得不放低当初对用户的过高承诺,转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完善的AI技术与方案。

AI公司“借假修真”:有意为之?无奈而为?

无人工,不智能,一些AI公司实在是太难了。AI行业正在进入阵痛期。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以engineer.ai为代表的、打着AI幌子骗融资的公司会被曝光、踢出局,以Facebook、Google、Amazon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也将变得更加务实,不得不放低当初对用户的过高承诺,转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完善的AI技术与方案。文章来源:CV智识(ID:CVAI2019),作者:余洋洋。

Engineer.ai,一家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的公司,一家披着AI的皮囊,做着人的生意的伪AI公司

一直以来,Engineer.ai声称其用 AI 技术来编写代码,使每个人都能够构建和运行定制软件。

然而讽刺的是,在真实的业务开展中,该公司并没有使用AI,而是用来自印度的程序员冒充AI。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Engineer.ai多位高管和员工的说法,Engineer.ai以 AI 技术作为幌子来“骗取”融资,实质上的技术工作都由“印度码农”承担。

此前,另一初创公司X.ai推出的人工智能语音助理Amy Ingram也曾被曝出用人工代替机器。

Amy首次亮相后,其人性化语调和雄辩的举止被用户啧啧称赞。一名用户体验后在推特上说:“实际上,它比人类更适合助理这项任务。”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Amy收到的几乎所有的电子邮件都会被人类查看。首先需要人类猜测出用户在说什么,然后Amy才能自动回复。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一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快递服务公司GoButler,GoButler 声称其AI客服能全天候满足顾客需求。

而据该公司员工爆料,AI唯一能做到的不过是偶尔推送营销短信,和用户随时随地交流的AI客服背后实际上是时刻值班的人类。

智能面子,人工里子,造假大戏,经年不息。在贴个AI标签就能为公司赢得融资与关注的时代里,以AI之名,行人工之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创业公司、明星项目、甚至是如谷歌、Facebook、亚马逊一般拥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科技公司,无一不曾深陷AI造假门。

造假大戏,经年不息

谷歌能够自动打电话的AI,被称赞通过图灵测试的Duplex,背后实则是真人在伪装。

今年5月份,《纽约时报》调查发现,使用Duplex成功预订4次餐厅中,有3次源于Duplex背后的人工。

而在之前,打电话AI Duplex背后还有人类呼叫中心这件事,谷歌从未披露过。甚至一直以来,谷歌展现的姿态,都是完全AI,完全自动化,完全不需要人类。

《纽约时报》曾就此事向谷歌方面进行求证,谷歌也承认Duplex订位服务的确有相当大的比重,大约有25%由真人完成,或是AI语音订位过程中有15%必须由真人接手完成。

这还不是谷歌第一次卷入以人工冒充AI的造假风波之中。

2018年,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谷歌允许数百名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访问用户的邮箱,以此来完善“智能回复”功能。

谷歌雇佣一家名为Edison Software的第三方公司的AI工程师,用用户的身份认证浏览了数百名用户的个人电子邮件,以便改进邮箱的“智能回复”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谷歌没有提及在其隐私政策中人类工程师可以查看用户的电子邮件,这严重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

不止谷歌,谷歌的隔壁,另一科技巨头Facebook同样因为用人工冒充AI而一度陷入争议之中。

Facebook曾开发过一个基于文本的虚拟助手Facebookm,并称这是一款可以和用户聊天,可以辅助工作的万能助手。

但Facebookm的背后却隐藏着代理商,当聊天内容变得过于复杂的时候,这些代理商就会接管。如今Facebook已经关闭该服务,并且声称这只是一个实验品。

向亚马逊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费用管理程序提供商Expensify则在2017年主动承认,此前声称的使用AI技术的收据处理工作,至少有一部分由人工完成。

这些收据的扫描结果被发给了亚马逊,在亚马逊的众包劳动工具上,这些收据实际上是由低薪酬雇来的员工处理并誊写。

谷歌、Facebook、亚马逊接连陷入AI造假门。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的科技巨头尚且如此,遑论大量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急需资本喂养且技术实力尚不明朗的创业公司。

2016年,彭博曾揭露,相当一部分打着AI名号的初创公司,雇人每天花12个小时假装聊天机器人或者智能助手,为客户进行日程安排等服务。

由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打造的首位机器人公民“索菲亚”,曾因一句“我会毁灭人类”而红极一时。

但深度学习界“三巨头”之一的Yann LeCun曾在推特公开指责索菲亚根本就是个骗局。LeCun直接指出,“把索菲亚称作“远程操控AI”可能更合适一些。”

而在国内,科大讯飞曾在一次大型会议上展示的机器同声传译,同样被揭发实则由人类译员完成。

根据同传译员的揭露,现场部署的科大讯飞系统并未机器翻译发言内容,而是语音识别了人工翻译员的同传结果,再转录在会议屏幕上。

CV智识还获悉,国内某知名机器人独角兽公司,其推出的机器人背后同样有人类参与语音交互服务。

总部位于伦敦的投资基金MMC Ventures对2830家科技初创企业进行的分析显示,在欧洲,描述中带有人工智能的初创公司,比其他初创公司的融资额高出15%至50%。

MMC Ventures的分析报告称,根据对这些公司产品描述的检查,约40%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其在产品中真的使用了AI技术。

《华尔街日报》援引伦敦风险投资公司Talis Capital的执行合伙人瓦西里·福卡(Vasile Foca)表示,“我认为这个比例甚至更高。”

福卡进一步指出,“如果你声称自己拥有人工智能,或者你的解决方案是人工智能驱动的,风险投资家和投资者对你的兴趣就会提高3至4倍。”

造假背后:有意为之,无奈而为?

AI这个词对资本吸引力是如此地强,市场和公众对它的期待是如此地高,而现阶段AI真正拥有的能力又是如此地有限,以至于大量创业公司,明星项目,甚至是如谷歌、Facebook一般拥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科技公司,无一不曾以人工之名,行AI之实。

正是借着 AI 的名头,Engineer.ai拿到了以日本软银为首的多家风投机构近 3000 万美元(约 2.1 亿人民币)的融资。

此前,南加州大学的明星华人教授黎颢(Hao Li)和他的公司Pinscreen也曾用人工冒充 AI骗得软银的融资。用手动制作的动画假冒AI生成效果,黎颢及其公司将造假论文提交至Siggraph大会欺骗群众。

以人工冒充AI,各大AI公司深陷造假门的背后,有为骗融资、骗用户而故意为之,也有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过高期待的无奈。更多的时候,两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起又一起的AI造假“罗生门”。

《华尔街日报》曾援引一位工程师透露,许多初创科技公司通常会发现,构建人工智能比预期的要困难,同时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来收集数据,以训练支持此类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

该工程师表示,为了训练新的算法,像engineer.ai这样的应用程序制造商需要收集来自客户的数千个请求,并将它们与人类工程师编写的相应代码结合起来。

在该工程师看来,“一些公司利用廉价的人力作为临时的权宜之计,为推出真正的机器学习算法争取时间。”

初创公司ReadMe首席执行官Gregory Koberger表示,他也曾遇到许多“伪人工智能”。在他看来,“让人来做本应由AI做的工作,的确可以让公司在早期跳过一大堆技术和业务开发方面的挑战,但很明显,这种行为不值得发扬。”

是否是为推出真正的机器学习算法争取时间尚未可知,但总有公司丝毫不为用人工冒充AI来骗取融资的行为感到难为情,engineer.ai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之前未报道的诉讼中,engineer.ai前首席商务官罗伯特•霍德海姆(Robert Holdheim)曾对公司的技术实力表示怀疑。

在今年2月提交给洛杉矶高等法院的一份诉状中,engineer.ai创始人道格大言不惭地告诉霍德海姆:“每一家科技初创公司都夸大事实来获得资金——正是资金让我们得以开发这项技术。”

但霍德海姆在诉状中透露,道格告诉投资人AI已经完成了80%的开发工作,而事实上,engineer.ai甚至还没有开始开发AI。”

而针对为何用人工伪装AI一事,Google方面给出的理由则是:AI系统目前仍不成熟,在很多对话情境下可能掌握不到对话内容中的预约空位信息,毕竟每个人的说话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对语言的掌握或表达方式也各异,由于变量太大,AI系统很容易产生误判。

谷歌负责监督Duplex的高管尼克•福克斯(Nick Fox)也曾表示,公司没有积极尝试从Duplex系统中消除人工干预,因为这会让用户的体验变得更糟。

相反,在尼克看来,谷歌正试图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自动化系统,并逐步减少对人类干预的依赖。

Facebook一度宣称AI将成为清理社交网络上有害内容问题的绝佳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每天仍由Facebook雇佣的无数外包公司的工人完成。

今年5月份,Facebook首席技术官迈克•施罗德弗(Mike Schroepfer)也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坦言,AI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每当施罗德弗和Facebook的150多名工程专家创造出能够标记并压制有害信息的AI解决方案时,AI系统从未见过的、可疑的新帖子就会跳出来。

施罗德弗承认,在受到一些刺激后,他们团队意识到仅靠人工智能无法解决清理社交网络上有害内容的问题,“我确实认为AI是一个终极解决方案,但目前的情况绝不是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们都可以收拾行李回家了。”

AI涅槃:造假、幻灭、挤泡沫、重生

19世纪中后期,蛇油一度在美国被作为治疗所有疾病的万能药出售。来自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听蛇油推销员兜售他们的神奇药水,他们把辛苦赚来的钱用于投资蛇油,最终,这些巨额投资没有得到人们所预想的高回报。

如今,人工智能正面临类似的困境。技术的革命性没有达到市场的期望,随着大量AI公司难以兑现曾经向市场许下的承诺,人们对智能的幻灭感越来越强。

在一个科技公司大肆宣扬人工智能到来的时代,如今的技术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智能。

谷歌的AI语音助理看似智能,实则由人类在背后操控;扎克伯格承诺AI可以识别并移除Facebook上的有害内容,但仍然雇佣了数千名外包工人来承担此项工作;亚马逊夸耀其配送中心拥有门类齐全的机器人时,蓝领工人仍在整理巨大仓库里需要搬运的所有物品。

科技公司用人工替代AI,深陷造假“罗生门”的背后,本质是在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阻碍。AI行业泡沫难破,除了伪需求遍地,深度学习技术本身也尚且达不到真正智能的程度,AI商业化落地进入瓶颈期。

某AI独角兽资深研究员告诉CV智识,“现在人们口中的AI其实还是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十分的实用主义,限制也非常多,需要大量调参去拟合数据,并不那么智能,像鹦鹉学舌一般,更多时候只是在模仿和做一些简单的预测。”

但该人士同时向CV智识解释,“现在的AI还是能做一些事情的,好比人们对它的期望有50分,但是它可能做到30分,剩下的20分目前还做不到。”

旷视科技CEO印奇也曾在接受财新的视频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真正能触及到生活角落的关键节点,如果说几波大的技术革命,IT是一波,互联网是一波,AI是一波。这些技术革命的共同特点都是从相对底层、外围的军事或者企业级工业级领域去应用。

“一个是成本下降的曲线,一个是用户体验到了临界点,然后突然会在消费者领域爆发,”印奇在接受财新的视频采访时表示。

“如果一波浪潮很深度,一定是先从基础设施去改造,但当每个环境都改造完之后,你会发现最终缺乏的是一个成本和性能的临界点。我觉得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没有那么快。”

声智科技CSO李智勇同样告诉CV智识,AI对各行业的冲击也许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看得更清。

AI行业正在进入阵痛期。在这个过程中,一批以engineer.ai为代表的、打着AI幌子骗融资的公司会被曝光、踢出局,以Facebook、Google、Amazon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也将变得更加务实,不得不放低当初对用户的过高承诺,转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完善的AI技术与方案。

而泡沫散去、落地成效真正显现之时,或许就是AI时代真正到来之时。

相关活动

0

Tags: 企业如何纳税 创业公司税务申报 企业所得税申报

职场精英进化论2.0系列专题

相关阅读

关注我们
领取粉丝福利
Copyright@2024  极创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3072号-2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