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知学员嗨购季,省钱又赚钱,赶快一起来吧!

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创业阅读 > >

中国式社群的演变与思考

2020-03-20 16:42:25 创业阅读 > 编辑:张知涵 全屏查看

简介中国人最早的社交,来自于各地的邮政局,98年中国邮政拆分出电信之前,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信息港,作为当年互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代表。其次是个人站长,一个门户网站、聊天室和BBS,是标配。这也是决定了中国人的互联网使用场景脱离不了基于LBS地理位置的服务。

中国式社群的演变与思考

电话线,调制解调器,伴随着吱吱呀呀的拨号音,中国人的生活从此与世界相连。

这是2000年左右,中国第一批网民上网的场景,你难以想象当年比蜗牛还慢的猫(MODEM),也就几十KB的速率,每秒下载仅有4KB左右,下载一张图片都需要许久,下载一首MP3可能要十几分钟,看上去无比艰苦,但大家自得其乐。

当时一台586或者686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网吧去上网,一条网吧也就一条128KB的ISDN,条件好一些是4M的DDN专线,这已经是超豪华配置,直到后来ADSL的到来,彻底升级了网速。

中国人对于新鲜事物的痴恋程度,让你难以置信,当年的电脑培训班很火,也许就是教你使用DOS系统、win95/98、打字、背五笔字根,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操作,在那时都是隔绝人与人交流的障碍。

电子公告牌(BBS),本来就是西方的舶来物,谁也不会想到这种互联网的产品无比强大,当年最火的无疑是水木清华,哪怕是当年最火的电脑书籍,都要教会你如何用telnet命令进入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中国人最早玩的即时通讯软件,不是QQ,也就是OICQ的前身,而是ICQ,当年用笨拙的英文与国外的网友交流,这是所有人难忘的经历,而在深圳的马化腾正是模仿了ICQ,打造了OICQ,成就了现在的腾讯帝国,如果哪天你碰到有人还在用5位或者6位的QQ号,甭说,他一定经历过那段美好的岁月。

社交和生态 中国式社群的演变

中国人最早的社交,来自于各地的邮政局,98年中国邮政拆分出电信之前,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信息港,作为当年互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代表。其次是个人站长,一个门户网站、聊天室和BBS,是标配。这也是决定了中国人的互联网使用场景脱离不了基于LBS地理位置的服务。

中国当年最著名的站长有王志东、张朝阳、丁磊创立的三大门户,就是当年的BAT,迄今屹立不倒,社区当中,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都是当年的网红,还有基于区域属性的信息港以及个人门户网站形成的区域互联网生态。

聊天室的消亡,来自于网易聊天室、OICQ聊天室的冲击,大公司把聊天场景变得无比庞大,而当年中国网民数也不过百万所有,很快便被稀释了,所有人带来的新鲜感并没有持续太久。

时光总是过的太快,1998年3月,台湾作家痞子蔡在BBS敲下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第一篇,距离今天已经整22年了,男孩“痞子蔡”和女孩“轻舞飞扬”在网上相识,继而在现实中相见,互有好感。但没过多久,“轻舞飞扬”不辞而别,经过多方寻找,才发现“轻舞飞扬”因为身患重症已经去世,留下痞子蔡无尽追忆……

这便是网恋开始的传说,“恐龙”还是“MM”,当年有一句话说,在互联网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

网恋几乎是中国社交史最有诱惑力的一种社交结果,但也仅仅是社交生态的一部分,中国社交与西方互联网社交不同的是,庞大的中国国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有足够多的用户量能支持基于区域属性的BBS发展,并且精细化。

网红的概念也就是那时候应运而生,名城扬州网的刘明回忆在他们论坛发生的事情,扬州公交车上一个叫做浦娟的姑娘进入他的镜头,随着照片和媒体传播在互联网上一炮而红,而浦捐也拒绝了诸多娱乐圈的邀请,迄今为止依旧在扬州,当年的网红并不太善于炒作自己,与后期的那些博出位的相比,第一代网红与当年的BBS气质一样,热情,美丽大方且朴实无华。

无数的互联网事件,都是通过BBS发酵,从而被媒体关注,引发强烈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当年BBS所起到的作用之一,整个社会五花八门,酸甜苦辣,都可以在BBS管中窥豹,过去互联网圈并没有场景的概念,而是希望把互联网定义成一个虚拟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笔者总结为这是一种互联网生态。

社交把BBS变的足够深度,整合,与现在的碎片化不同,版主和管理员可以通过精华、置顶、公告等方式,提升优质内容,制作好的专题和整合内容,让内容足够有连贯性和深度,以西祠胡同为例,创始人响马(刘琥)开创了自建版的方式,任何有兴趣的群体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建板块成为版主,后来贴吧学了这招成为了现在中国最大的BBS。

生态与价值 社交产品和场景之变

回到虚拟城市的定义,我们会看到组成深度社交的角色有很多,人和关系链是线索,在虚拟城市同样有自己的规则,大家依据自己的喜好去加入,也随着自身年纪的成长所发生变化,这也是其商业价值的升华。

体现在人口出生高峰期的80后和90后深刻感受这样的变化,尤其是业主社区的出现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近年来互联网圈认为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枯竭,笔者并不十分赞同这点,而是基于深度社交产品的匮乏和下沉市场的运营不利,抛开这点,98年结束福利分房,中国第一波城镇化进程是互联网社交生态的基础。

80后经历过扩招、房价上涨等过程,扩招让更多的人从小地方吸纳到大城市,大城市的聚集效应让中国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这是大的时代背景,BBS成为当年富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产品也是基于这个时代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在大城市,作为新的城市人口,BBS迅速通过一定关注点,成为大家聚集的网上家园,最典型的是业主社区。从买房开始,当时开发商也并未特别关注互联网,更多的是业主自发和网站站方提供信息,基于各个小区的社区版聚集了网民,基于社区场景的社交生态也就此形成。

业主社区诠释了互联网生态的价值:从看房开始,一个小区总值数亿到数十亿的不动产被他们买走,一篇帖子对于开发商而言就是巨大的损失,这意味着被竞争对手拉走;交房时大家集体维权,更有力量;交付后家装团购,好事者记录自家的装修日记,大家交流同类户型的装修经验、团购建材;需要结婚的业主开始看影楼、酒店;准备做宝妈的业主们开始探讨备孕和育儿经验;入住几年后,换物业又开始选择和业委会成立;孩子成长上学开始讨论学区房或者其他上学问题……

社交产品还是那个简单的BBS产品,场景也就是社区,社区的场景与社会场景之间,社区成为一个连接器,我们可以看到基于这个连接器背后的价值。

最后一公里的思考

 

之前DISCUZ曾经一度宣布停止对自身产品论坛的发言权限,最近又重新归来。2010年左右,阿里收购了PHPWIND,腾讯收购了DISCUZ,这两家公司都是当时BBS最大的基础设施,也就是通用型产品的提供商,开源的产品让更多的站长可以自主打造自己的论坛和网站产品,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必然有他们的一笔。后来PHPWIND一部分人成为了阿里云的工程师,而阿里的站长大会升级成了轰动世界的云栖大会,DISCUZ的创始人大C戴志康抛弃了腾讯的股权,成为一名著名的投资人,这些都是后话。

基于BBS的场景真的消亡了吗?这是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思考。首先是传播模式的变化,基于碎片化的微博、微信、信息流,切割了我们的时间,手机成为了我们的器官,说白了,虽然手机很方便,也也固化了我们的生活模式,缺少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2014年,移动互联网兴盛期间,基于社区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投资界争相追捧的项目,各类O2O成为网红,当年扫码一条街,免费午餐的结果就是让O2O这个模式成为人人喊打的江湖骗子,但其实从O2O的定义来看,完全符合互联网的趋势。

社区最后一公里,意味着是价值,而这种价值是基于社区社交场景的演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对于生活方式的升级,最后我们看到基于开发商和物业本身维护的社区产品却活了下来,包括万科住这儿、花样年彩生活、金科邻里等成为标杆案例。

基于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商业价值在当下依旧被关注,从马云提出要做零售业的基础设施之后,我们发现基于O2O的升级,也就OMO的模式出现,万变不离其宗,基于零售业的整合必然要落地于最后一公里,我们看到盒马鲜生宣布盒马除标准门店之外的4个新业态:盒马F2、盒马菜市、盒马mini和盒马小站;也看到苏宁去年一年开了一万家苏宁小店,并且收购了万达百货、家乐福,这些都是基于最后一公里的基础设施,隐藏在背后还有供应链、物流等基础。

中国互联网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从向西方模仿产品到现在形成自己的认知,BBS过时了,这可能是个错误的看法,移动互联网的社交产品正在进入下滑期,朋友圈发的越来越少,折叠后的公众号还有多少打开率?泛娱乐后的微博还有多少人坚持创作?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正在看到这里面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到微博有自己的社区话题板块,原本只能追评的淘宝评价可以版聊……

BBS产品几乎是互联网界寿命最长的产品,相比SNS模式、经历过web1.0、web2.0、SNS、UGC、PGC互联网产品和模式的演进,构建社交场景不应该是沾沾自喜而是反思,相比DISCUZ和PHPWIND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已经被大公司切割完毕,也就是大家变的越来越封锁,各家互联网公司都在构建自己的护城河,但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孤岛效应,互联网变得越来封闭,而不是更开放,这与互联网精神本身是背道而驰的。

归根结底,社区的场景成为重要的连接器,背后的商业价值巨大,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基于社区场景的生态的本质,还是基于社区的社交关系链结构,也只有社交方式能形成社交关系,社交关系的交叉和融合成就了社交生态。

我们同样要看到基于互联网技术对于社区场景的变化,比如5G时代的到来,可能给提了十多年的物联网提速,万物互联的IOT时代,并不遥远,这也给基于社区的互联网运营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构建美好邻里生活,还需要精耕细作,这是对所有开发商最大的挑战,挑战最大的因素还是运营人员的匮乏,这也是基于中国社交场景的尴尬,随着社交产品的封闭,社交运营人才青黄不接,但无论如何,这是必然要走的路。

相关活动

0

Tags: 微信视频号 视频号运营 视频号直播课程

职场精英进化论2.0系列专题

相关阅读

关注我们
领取粉丝福利
Copyright@2024  极创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3072号-2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